close

我想寫這篇很久很久了,可是還是敗在自己一直懶的把這些想法一個一個字的鍵入電腦。
因為一知道這種主題一寫靈感就來,靈感一來就得寫很多,寫很多的下場就是光陰一去不回頭外加手指可能會抽筋。

不過最近因為某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連續寫了(投書)許多關於「教育」方面的想法,讓我覺得現在的教育真的很糟糕。
這開頭如何呢?八股文。

八股文是人盡皆知的,官員們懂得死讀書,卻不知如何活用。只知道盡自己所能的將朱熹的《四書章句集注》一字不漏背下來,然後就能領高俸一輩子無憂。
這種填鴨似的教育古代早已有了一個極為失敗的例子,而為什麼現在還是不斷跟進?

起源在於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(作品:讓高牆倒下吧)所投書的一篇文章《別讓孩子害怕國文》,裡頭提到要國小的孩子分辨映襯、遞進複句、目的複句等等諸類修辭。
這些東西,我一個高中生都不一定懂了,如果說排比、映襯這種比較淺顯易懂的修辭考就算了,需要拿那些什麼語氣句子來考人嗎?何況被考的不過是個不到十二歲的孩子。

首先我的看法是,常常許多題目要我們從先人的文章中尋找修辭。並且強調著他們文筆功力之高,而要我們跟進。
可是一個人寫一篇文章的時候,看重的應該是修辭嗎?

事實上,我並不認為那些偉大的古代文學家在寫文章時會去著重於修辭,或許有些是字字句句皆經雕細琢,但那些畢竟只是少數。
舉個例子,我的國文老師要我們寫作文時一定要用一大堆修辭(還要用紅筆標記出來),可是上次交了一篇作文,他要我拿去投稿。我並沒有用紅筆畫任何修辭(說實在的也沒什麼修辭可言),可是老師說,他第一次給學生作文打的成績這麼高,到90分。

拿到作文上面寫著前後呼應……這類的評語。可是事實上,我寫那篇文章的當下,我會去考慮究竟哪裡要前後呼應?這樣寫出來會是一篇好文章嗎?


這些只不過拿來壓抑孩子無限的想像力罷了!

尤其最近被討論的很洶湧的一篇新聞,內容約略是一名國中學生把「樹梢」的解釋寫成「樹枝末端」,卻被老師硬生生的改成了「樹枝的末端」,多麼荒唐好笑,還被扣了一分。
我的弟弟說,他的國文老師要求他們將語譯一字不漏的背下來,少一個字扣一分,未滿一百分則補考。

我在想,教育是這個樣子的嗎?
而且常常有些題目出的過分主觀,例如蘇軾的汪洋宏肆與蘇轍的汪洋淡泊。
這種所謂的「文風」,在我看來不過是編者主觀的想法,卻硬要套到我們學生的腦海裡,逼著我們承認蘇軾與蘇轍的確就如同編者所言一般的汪洋OX。
對於這點我失望透頂,看到這種題目我覺得莫名奇妙。

這不是八股文嗎?不正是把一堆觀念無論對錯通通塞進學生的腦袋裡要他們背?




我不想寫了 以後待續3/1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飛 的頭像

    流年轉的時光機

    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